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 思想教育深入
师生素质提升
| 学校精神引领
文化生活丰富
| 党的建设加强
核心作用强化
| 体制改革深化
办学质量提高
| 平安健康达标
校园环境优化
| 社会责任担当
学校形象良好
| 特色指标 | 中期评估 | 社会责任报告 | 创建动态
;

  Ⅳ-11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教改改革
  Ⅳ-12 教学科研
   课程领导力
   教学改革
   教学管理
   语言文字
  Ⅳ-13 师资建设
   队伍建设规划
   教师培养
  Ⅳ-14 学校治理
   依法治校
   管理制度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改革深化、办学质量提高 >>
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日期】2019-12-16 【人气】415 【发布】中远学校

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中远实验学校

我校创办于2002年秋季,原属国企举办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2008年转制为公办学校。近16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让每一个学生在喜悦中获得成功,在夯实基础上得到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好学求真,追求卓越”校训,初步形成了中远特色的学校文化。近年来,学校通过创建区域新优质学校,参与区域课程建设等项目,组织带领全体教师不断深化对新优质教育的理解,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及课程品质提供了良好的思想保障。

2013年,市教委推行零起点、等第制;2014年9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项目研究全市推广。学校认真贯彻,积极行动。

2016年1月,我校参与了全市一年级学生“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学习情况网上调查,在其后的《中远实验学校的学习情况调查报告》中,数据结果呈现如下:

我校在“学习准备期、家长开放日活动、不采用分数评价、不排名或变相排名”这四项评估中分比分别为:0.81、0.84、0.86、0.85,远超越市、区评估分值,说明我校重视幼小衔接,关注家校沟通,并且能够关注日常评价方式,实行等第制,严格执行市教委的相关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社会效应。同时,在另外三方面:“开设快乐活动日、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不进行书面考试”的评估报告中分比分别为:0.41、0.34、0.47,除却分比略低于区平均比,第一项更低于市平均比,说明我校在快乐活动日课程,在一年级无回家作业、无书面笔试的相关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宣传、执行并严格落实。

面对问题,学校做了四件事:一是及时反馈,思想上再次统一认知;二是继续解读标准,撰写校本的实施方案;三是以点带面,坚持课例研讨,结合学情开展教学与评价的探索;四是学科统整,开展活动,创新教学与评价。从理论学习到思想认知,从撰写方案到推进实施,从规范落实到优化推进,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本项目的认识有了一定提高,现从三个方面回顾我们的实施进程:

一、解读课程的标准引发的思考

    上海市课程标准颁布之初,学校就组织学习、研讨,并开始第一轮的课改研究。随后,学校基础型课程建设开始着手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进程:从单元教学的设计、课程指南的编订、学科教学内容与要求的编订等方面来完成对课程标准的解读、细化和落实。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过程着力解决第一轮实践中出现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怎样缩短课程标准与课堂实践之间的距离?第二个问题:怎样面对理念标准解读与课改实践的断层?

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依据语文新课标要求、年段要求和教材特点,对课程指导纲要进行了校本解读,从“全面把握内涵、拓展丰富内容、合理整合资源”入手,编定《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指南》,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一、年级课程目标;二、年级课程内容与要求;三、教与学的参考。 “年级课程内容与要求”就遵循《课程标准》,从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六个方面,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单元进行了细化的网状立体式解读;“教与学的参考”则由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材解读以及教学建议这四大内容分课时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截至2014年,学校完成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指南》;2015年,学校完成了《各学科的年段教学目标与要求》。 

课标解读的过程是一个历经学习与蜕变的艰难过程,但却是学校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它解决了什么是课程标准这个核心问题,对于后期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研究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带来的变革

    2013年,上海市教委提出零起点教学,等第制评价。2014年,市教委明确在小学全年段、全学科推进“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2014年起,学校正式将零起点教学、等第制评价的要求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工作计划。由此,中远开始了一场以绿色指标为纲,以探索基于标准的多样化教学与综合素质评价为核的教学变革,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

(一)  课程教学零起点的新变革。

随着课改的进程,新课标颁布后的教科书也发生了变革,小学的语文、数学等教材都出现了内容的调整、篇目的减量。2017学年,小学一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开始使用部编版教材,并将在其后全覆盖推广。学校必须在零起点教学的指导下,完成学校课程的变革和课堂教学的变革,才能真正落实三不要求:不加快教学进度,不提高教学要求,不增加教学难度。自此,学校开始了基于标准的课程建设与研究、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目标一致性的研究、基于标准的考查与评价的研究。

1、 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为贯彻落实零起点教学,根据市教委精神,学校自2008开始设立学习准备期教学课程,到2014年,已完成编订《中远实验学校学习准备期综合课程》、《中远实验学校新生入学指南》。区别于学科的要求,这些课程以活动、游戏、情景创设等组织教学,重在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已纳入学校日常的课程体系。

在基础课程全面落实零起点要求的同时,学校更多地开发拓展和探究课程,以丰富课程内涵。

——快乐活动日课程。同年,学校将每周五下午定为快乐活动日,开设了丰富的快乐活动日拓展课程,近年来,正逐步建设成有中远特色的“快乐活动日课程群”。

——开放日课程。遵循区家校共育计划,学校面向一年级家长,实现常态化开放。学校已探索出了由教学观摩、主题讲座、元智活动、亲子运动会等构成的“一年级开放日系列课程”。课程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家长课程。2016年,“来自爸爸妈妈的课堂”作为学校的家校共育课程的一部分,开始在小学部推进。截至本学期,已有一百多位家长,走进学校的课堂,为孩子们上拓探课程,得到了孩子的欢迎。家长们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投入的教学状态,让家长课堂成为了学校有效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快乐30分课程。2017年9月,学校在二年级段试行“快乐30分”课程,自主开设校本课程9个门类,双月末家长课程10个门类。这些课程涵盖了阅读、陶艺、科技、音乐、美术、体育、劳技等,整合了学校、家长和社区的资源,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经历中,体验快乐,收获成长。

——社团课程。学校在日常课程之外,在低年级段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鼓励学生的特长发展。如体育类的“篮球课程”、“棋类课程”;艺术类的“舞蹈课程”、“合唱课程”以及“管乐课程”。

2、 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零起点教学”指不加快教学进度,不提高教学要求,不增加教学难度的教学。它规定:不留书面回家作业,不进行纸笔测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立足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练习,但又不能加重课业负担,盲目布置作业。如何让学生扎实有效地完成学习?学校从“前瞻”、“中和”、“后进”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力求探索一条"零起点教学"背景下低学段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前瞻]

凡事预则立。小学全学科、全年段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立足点在哪儿?如何加以落实?计划与规划,在整个体系架构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基于标准分别制定落实了以下前瞻性工作:

——编写《各学科年段教学目标与要求》,明确教什么。

——编写《分年段考试学科的教学落实与要求》;《分年段非考试学科的教学与落实》,明确怎么教;

[中和]

    研究基于标准的教学过程和练习过程,让教与学产生中和反应,真正实现零起点教学。

——基于标准的备课规范。学校面向低段提出了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达成评价一体化的备课笔记规范要求。在提升备课笔记有效性的同时,让基于标准的备课有章可循。

——基于标准的校本练习。在没有回家书面作业的前提下,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尤为重要。立足学情,夯实基础,学校编订了课堂5分钟《微短练习册》、针对学科重点训练要求的课上15分钟《校本练习》。在提升练习有效性的同时,让基于标准的课上练习有章可循。

——基于标准的课例研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以上两项,我们开展了序列的教学课例研究:将目标与内容一致性的研究、听评课观察点的研究以及教学与练习的研究作为重点。如小学语文组开展主题序列:关注目标的研究、关注表达的研究以及读写结合的研究等,都呈现了这一课例研究的目标性。这样的过程性研究让基于标准的教学有章可循。

——基于标准的学科统整。统整学科,是指基础课程、拓探课程以及学科活动的统整。第一年,各学科初步完成基础课程与拓探课程整合研究的框架设计;第二年,优化、完善课程统整内容,构画学科统整思维导图;第三年,全力推进课程统整活动的实施。在这样的建构和实施过程中,一些特色学科已逐步将学科统整活动序列化,完成了学科统整实施手册的编订,并打造成了学科强项:小学数学的生活中的数学,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活动等。在多元的学科统整活动中,我们努力使学生的学科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

[后进]

    零起点教学无书面回家作业,无纸笔测试的要求,对于学校来讲是一个新课题。在基于标准教学的基础上,作业如何布置?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如何?是学校后期需要跟进的主要工作。

——作业布置。学校依据基于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低段作业布置规范、要求老师们反馈每月作业布置具体情况、口头作业月评价表,来了解学生的作业实时情况,以达成对学生作业布置的全覆盖、全过程监控。

——学习能力的过程性评价。为完成学习能力的过程性评价,学校创造性编订了《争章活动册》,设计了学科章和德育章,从学生的日常和学科活动的综合表现,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学校制定了《争章手册使用规范》,同时将之与学校“智慧少年”、“进取少年”、“才艺少年”、“好学生”、“好苗苗”、“好习惯标兵”的评选相结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学习评价等第制的新变革

我校的等第制评价日常有争章手册评价、课堂学习能力评价;阶段有学科模块卷评价、口语评价以及实践活动评价;学期末有综合性的优秀少年评选等评价。学校还设立了《绿色学力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一个全面的关注。

综合来讲,我校的等第制评价实行“三+原则”,即横向以“学科课程标准、评价指南、成长记录册”为理论依据,通过“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三个综合时段来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兴趣、习惯,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学力;纵向将评价理论、评价关注点与评价时段相整合,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动态的、可持续性的科学多元化评价。它更多的是要求在科学评价观的指导下,能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地多元发展。整个实施过程分三个阶段来回顾。

 

 

             三“+”原则

                  ——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评价指南+成长记录册 

                  ——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

                  ——学业成绩+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实践能力

第一阶段:学习解读   制定评价校本框架

    学校通过理论学习,解读上海市的等第制小学阶段的全面实施的要求,统一了新的等第制评价观:第一,要基于标准;第二,是多维度的评价;第三,要分项目呈现。2015学年,遵循市教委区教研室要求,学校在一、二年级全面推进等第制评价“七个一”的要求:从课时评价、周评价、书面评价、以及单元教学设计等七个方面,尝试研究在零起点等第制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质量进行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并且积累了相关的作业设计的案例。基于此,学校要求所有学科组长依据《学生成长记录册》和课程标准制定学科评价体系,对于等第制评价有一个整体性的思考。现已制定完毕所有学科的《等第制评价实施方案》、《等第制评价实施细则》。在近三年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学校规范了学科能力的等第制月评价表,同时将口语作业等第制评价按知识与能力规范化推广,让口语作业评价成为可操作的口头作业与评价体系。

第二阶段:延续推进  探索评价校本特色

    各个学科组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校要求各学科组在确定本学科实施细则的过程中,能够将之与学校原有的特色评价体系和学科统整课程活动相整合,形成具有中远特色的评价细则,要求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将日常评价与学校的《争章手册》相结合;第二,将阶段性分项目评价与成长手册相结合;第三,将实践能力的评价与学校的学科统整活动相结合;第四,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校本化特色评价,将评价和学习、和活动、和学校特色争章活动相结合,让等第制“评有抓手、评有依据”。

第三阶段:优化完善   改革卷面评价

    等第制评价首先需要改革的就是练习卷的评价,它是学生和家长的首要关注点。它要求改变以往分数的单一评价标准,通过分项评价来呈现学习的阶段性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区教研室的要求,分4步,完成以下试卷命题的变革:第一,在中高段全面实行卷面评价等第化:从命题、双向细目表和答案评价卷的系统化研究,到分档阅卷、分项目评价、卷面质量的分析以及学生成长册的填写等一体化评价序列,要求学科组以此为专题进行研讨,优化完善阶段性练习的过程。第二,在低段全面实行单项知识能力评价等第模块化,即单项卷卷分模块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三方面实行综合评价。第三,在低段实行口试与笔试结合评价。第四,鼓励app个性特色化评价。

三、讨论与思考

1、在等第制评价纲目逐步清晰,大环节评价制度愈加规范的基础上,后一阶段,学校也将更多地将关注日常教与学的等第制评价细化——结合现阶段已有的多元尝试:根据已有的一、二年级的日常评价经验、表格式评价、app评价以及学校特色的争章评价等,拟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可操作性强,简单有效的日常教学等第制评价的科学方式。

2、处于过渡期的学校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该如何寻求到一个平衡点?好消息是,高考、中考都陆续开始改革,但我们还是看到,一次考试决定命运还是主流。小学一、二年级无书面测评,无书面回家作业,在短期内要去全覆盖实施还是有困难的。愈来愈严峻的社会教育氛围与学校的等第制评价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在一定层面上给老师、给教学、给家长,甚至给学校带来了诸多的迷惘和困惑。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