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类别:
TOP 5
 普陀区小学语文教学常...
 普陀区小学音乐(唱游...
 小学《体育与健身》学...
 普陀区小学英语学科教...
 普陀区小学数学常规要...
[教案交流] | [教学课件] | [习题库] | [图片库] | [专题学习] |

浏览下载
普陀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常规要求(征求意见稿)
【日期】2006-10-28 
软件语言 简体中文
运行环境 Windows 9x/2K/XP
授权方式 共享版
软件开发 未知
软件来源 江宁学校
软件大小 50604 K
浏览人数 283
下载链接 下载地址1
软件简介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将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促进学生蛇互异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起着奠基作用。
一、备课
教师要深入钻研《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教材要点,并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目标设计
1、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包含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教师要全面把握,并制定目标时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可操作、可检测。
3、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体现层次性。既有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和达成的基础性目标,还应有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的发展性目标,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教学重点、难点要从教学目标中选择列出。
(二)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在设计时,应当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充分提供主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2、要选用好教学内容。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教材,努力用好教材。并要注意根据本学科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发掘和运用身边鲜活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以拓展学习内容。要重视有关民族精神、生命教育、诚实守信、文明行为等方面的内容,选用这些内容时要注意典型性和可接受性。
3、恰当设计各种教学方法,创设良好氛围,使全体学生乐于积极参与,主动获得体验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案书写要求
1、学期教学任务和内容
2、单元教学计划
其中包括:教材分析、课标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课时安排、教学评价。
3、单课教学计划
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分课时)、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地落实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一定的社会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 教学原则
1、 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生活中鲜活的实例,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断丰富、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2、 注重知行统一
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把所学的道理运用于生活实践。实现知行统一,要注重情感的激发、感染和熏陶,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3、 鼓励自主学习
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4、 促进教学创新
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努力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5、 形成教育合力
教学中要与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与各种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紧密联系,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协调,取得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是为落实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符合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和道德发展的规律,讲求实效。
2、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注重运用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学习方式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在听说读写、生活模拟、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技能操练、小组交流、讨论辩论、试验制作、调查访问、公益服务等过程中探究事实、体验过程、寻找结论。
3、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活动,营造探究氛围,善于提问激疑,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注意与学生平等交流并适当点拨,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切实的发展。
4、教师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教学资源。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运用要恰当、有效,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指导学生运用现代媒体正确地收集、处理信息。
5、教师要合理充实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校、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增进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教师要大胆拓展教学空间。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学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1、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重要的教学资源。
2、 教学资源还包括:
•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
•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
•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
(四)学习训练
本学科的学习训练易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社会生活中。
1、教师要将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规范的训练在课堂教学活动、社会生活实践中反复体验、不断强化,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师要将训练从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整体上设计,同时要与各年段学生的发展相适应,体现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
3、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品德实际水平设计针对不同年龄学生训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积极探索有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的训练内容和形式。
三、学业评价
(一)评价原则
1、注意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
2、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符合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着
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3、评价体现多元性。即评价的标准是多维的:包括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即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手段是多样的:如书面测试、观察记录、活动记录、调查报告、竞赛评比、成果展示以及设立成长档案袋等。
4、对于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品德发展的综合评价,可与班主任的品德评语、少先队的雏鹰争章及学校其他相关评价机制结合。
(二)评价内容及方式方法
评价要注重从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主体的评价方式。
1、基础知识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教学目标中的了解(知道)、理解、运用三个层面内容的掌握。可采用口头或书面等形式进行评价。
2、实践能力的评价。结合教材中的“我能行”“探究角”“活动天地”“拓展与合作”等栏目及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主要评价学生初步观察与分析的能力,初步获取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交流与合作等能力以及思想行为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程度等。可采用观察记录、主题活动、学习竞赛、情境辨析、问题讨论、成长档案袋等方式进行评价。
2、学习表现的评价。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注意力、意志力、精神状态等。可通过行为测评、结合品德评语,采用带有情感激励因素的描述性评语进行评价。
五、教师素养
1、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师德良好,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常识和初步的历史地理知识。同时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自己的视野,时刻关注、记录、分析时事及社会现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更新、充实学科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要点,并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中难点,选择、调整好教学内容,独立写好教学设计,并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及时反思。
4、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规范,资料的运用要恰当有效,提问要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的问题,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
5、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适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能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过程中,扩大视野,提高思辩能力。
评论】【打印

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或参加评论
Copyright 2005-2006 上海市江宁学校.